“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目前支持高校发展的重要规划。同时,教育部也开展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国很多高校都很看重人才教育培训和专业建设,部分高校在一些特色领域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独树一帜。比如,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纺织类专业,长安大学的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等交通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是非常有知名度的行业顶尖专业。
此外,还有不少学校的特色专业也值得重点推荐。比如,西北大学的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在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我国考古事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卓越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中国调香师的摇篮”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美誉,该校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培养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极具特色。
浙江工业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工程专业思维,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互联网行业胜任网络工程相关的规划、研发、运维、测试和安全服务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该专业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与校外专业公司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和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实习机会,该专业非常契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浪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这是一个交叉学科,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都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学校注重产教研学深层次地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拥有广东省半导体微显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健康照明工程技术等多个研究中心,在人才教育培训、产教融合等方面较有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很多家长都认为,除了报考少数几所顶尖名校可以不挑专业外,报考其他院校都应该遵从专业优先原则,毕竟专业和就业紧密关联。对考生来说,如何了解一个学校的专业好或者不好?
评价一个专业好或是不好,需要多维度考虑,一个好的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学校在人才教育培训上的投入力度高。比如师资条件较好、学生经费较高、硬件设施完整等;
二是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好。除了就业率和薪资水平较高外,该专业的深造率也很重要,很多考生希望今后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需要关心该专业毕业生的深造情况;
三是专业本身的建设水平高。该专业是否是一流本科专业,是否建设有一流本科课程,是否拥有一些高层次的教学基地,以及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等。
综合学校条件、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专业的建设水平等维度,可以对一个专业的好坏做出基本评估。
严谨的大学专业排名不仅会考虑上述因素,还会从更为科学和专业的角度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水平做出综合评价。以软科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为例,是在对学校条件、学科支撑条件、专业生源、专业条件、专业就业等方面的数十项指标做综合考察得到的结果。
对家长和考生来说,通过看专业排名,能节约自己去收集信息并做出判断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全面地了解该专业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高效获取在专业选择上的有效信息。
有哪些新专业属于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范畴?这些专业与哪些行业挂钩?
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而做出的战略布局。近几年增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新专业中,有不少“四新”专业。
例如,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是面向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的新趋势,融合新能源、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电子、智能感知和控制等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与目前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匹配;
储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等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电气、机械、信息、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从事能源行业研发技术与产业化的高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与目前新能源和储能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契合;
数字经济、数字人文等新文科专业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融入经济、人文学科,这些专业培养“互联网+”时代新文科人才;
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智能影像工程等新医科专业,将传统医学与大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交叉融合,培养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
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农科专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为国家培养紧缺农林人才和面向未来的新型农业人才。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四新”方面的新专业。比如东南大学新增的电动载运工程、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增设的智能地球探测专业,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新工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河南农业大学新增了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等新农科专业;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开设的智能医学工程,是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工科+新医科”的新专业;北京语言大学设立语言学专业,以生物语言学为特色,同时开设神经解剖与语言认知、语言与人工智能等课程,探索“语言+智能”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路径。
正因为“四新”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学生的工作前途相对更广阔。“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可为今后进一步深耕某个专业领域打下基础。
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随人才市场的动态调整而动态变化的,人才市场本身是一个动态调整和动态均衡的市场,当前和历史的就业形势和薪资水平不能代表未来。
当前的热门专业,十年前未必热门,比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同样,十年前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热度也会降低,比如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
热门专业在一直在变化,这就告诉考生和家长,不应把追逐热点作为挑选专业的核心要素,而是需要考虑个人兴趣、行业的发展形势、对未来的整体规划、学校实力和专业水平、个人是否擅长该专业对应的基础学科等多重因素。
考生挑选专业,首先要立足自身,以兴趣为线索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大学阶段,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其次,考生和家长应该有一个较为长远的学习规划,比如考生希望未来继续深造,有读研、读博计划的,那就能选择一个基础学科专业,为未来发展夯实知识基础。
再次,考生选择专业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天赋与能力,如果数理逻辑能力较强,就可以考虑选择对数学要求较高的理工类专业,如果语言文字能力较好,则可以考虑重点人文社科类专业。
总之,考生和家长切忌以功利视角对待大学专业选择,不要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的学习,不管被哪个专业录取,都必须刻苦、努力。选择适合的,而不是选择热门的,只要适合自己,任何专业都会使努力的学生有“热就业”。
近年来专业撤销的比较多,有哪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被大量撤点了,剩下那些继续招生的学校还能填报吗?
近几年,各高校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优化专业布局,撤销了大量本科专业,全国高校在2022年度共撤销了925个专业,2021年度撤销了804个专业,2020年度撤销了518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广告学等专业被大量撤销,其中不乏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
为何会出现有些热门专业被撤点呢?一方面是因为以前部分高校在专业布点上过于追求社会热度,没有充分考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已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事实上,专业撤点也是去芜存菁的过程,对于那些仍然继续开展人才培养的专业点,其办学水平还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考生依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填报。同时,这也启发考生和家长,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在报考专业时,既不要盲目追求热度,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和短视,要有长远的规划。
今年有不少高校撤并,这类撤并对考生来说是利好消息吗?考生报考这些高校有影响吗?
高校办学主体变动包括合并组建、新增增设、调整撤并等形式,其变动原因并不相同。
首先,有的高校撤并是为了响应新的社会需求,比如近期正在筹建的应急管理大学,前身为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建校目的是为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其次,有的高校撤并是基于办学规划和自身发展需要,比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该校是2018年11月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资源整合组建而成的,通过组建新的大学,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再次,有的高校撤并是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生源萎缩等问题,比如近期我国台湾省有关部门宣布,台湾明道大学、环球科技大学和大同技术学院即将停办。
对于高校撤并后成立的新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得到进一步明晰,办学实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考生完全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通过撤并获得新生的高校,并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新的发展机会。
很多高校有分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之类的这些大学分校,办学质量到底如何?
高校的分校有不同的类型,其办学性质不完全一样。在实际报考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遇到的分校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由学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校本部所在地以外的异地开设的校区,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这种类型的“分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为了响应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号召、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而建立的。
在隶属关系上,异地办学点一般从属于校本部,大多服从于校本部统一招生;教师或科研人员大多数由校本部选派分流至异地办学点,少量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对外招聘方式吸纳;招生学科专业通常与校本部接轨,培养与本部同等水平的学士、硕士或博士。
第二种是由学校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完全独立自主运行的独立学院。这类学校的办学性质为民办院校,通常独自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学位证书。
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快速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将独立学院“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的转设路径,部分学校目前已完成转设,但部分还没完成转设的独立学院仍在招生,招生分数一般大幅低于举办高校。
还有一种是由国外或我国港澳台地区大学与国内相关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或社会组织共同举办,在中国境内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等教育机构。
根据教育部2022年5月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目前有资格在我国招收本科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有9所,分别为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学院。这类学校一般都背靠一所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外或港澳台高校,引进合作高校的优质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出国深造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整体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合作办学高校都有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准的教育质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总榜中已排到全国第57名的位置,其余几所高校的排名也大都位于全国百强。从报考角度来看,这类高校是近年来的一个大热门。因“不出国就能留学”、较高的深造率尤其是留学率等,受到慢慢的变多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很多合作办学高校的深造率可高达90%以上,留学率也高达40%以上,因此极具吸引力,生源质量也较好。